Packaging Printing, Album Printing, Gift Box Printing, Postal Book Printing, Coin Book Printing, Pipeline Printing, Digital Printing Service.

印刷电商的根本性难题,王思聪来了怕也没戏!

2018-08-04 11:39:23 乐享印刷包装 13880

前几天,有老板私下提了个意见:三好同学的文章好是好,就是太磨叽。动不动就几千字,能不能直接点、简洁点、明了点?三好听了很惶恐:一不小心就浪费各位老板的宝贵时间了,抱歉!抱歉!接下来,开门见山,直接切入正题。

前几天,印刷圈很是热闹了一阵,因为王首富的儿子思聪公子往圈里撒了一笔小钱:在印刷电商云印的A+轮融资中,思聪公子旗下的普思资本投资了数千万元。

数千万到底是几千万?没人说,也没人细究,一个意料之中的结果是:这则语焉不详的消息很快刷爆了印刷圈、创业圈、科技圈,甚至娱乐圈。

数千万元的融资虽说不小,却也不算很大。远的不说,在云印宣布完成A+轮融资前11天,共享单车ofo刚完成D轮融资,融资额达到4.5亿美元。

4.5亿,还是美元,ofo获得的关注也未必比云印高到哪儿去。为啥?这就要归功于思聪公子的个人魅力了。头顶国民老公头衔的思聪公子有钱、任性、会做秀,早就在网红圈位列前茅了。

有人往印刷圈投钱自然是好事,何况还是思聪公子,所以圈内外媒体沸腾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。问题是,凡事都要有点度吧?兴奋过头就不好了。

比如,有人说:王思聪投资互联网印刷,云印完成A+轮数千万融资,这话就很实在。可要有人由此推论出:互联网印刷包装产业大热,就有那么一点夸张了。

不信,可以理一理:网络印刷热了这些年,到底拿到了多少投资呢?根据有据可查的公开报道来看,往多了说也就七八个亿。而且,这其中阳光印网一家就拿到了4个多亿。其他各家都在亿元以下,多一点的如世纪开元,5000万元;云印,数千万元。再往下,基本上就是一两千万,甚至几百万元了。一两千万元能不能做成印刷电商?这要看老板的追求了,做个小平台,过过小日子是可能的,做大的可能性怕是不大。

在风起云涌的大众创业热潮中,一个行业,好几年了,拿到七八个亿的投资,能算是大热么?反正,三好同学有点没想通。

当然还有更夸张的。比如这样的说法:王思聪都来了,谁说印刷是夕阳行业?印刷是不是夕阳行业?在三好同学看来,这根本就不需要证明,王思聪来不来都一样。如果某个人的举动就能说明一个行业的前景的话,马云、巴菲特都投资了报纸,有没有人愿意兴高采烈地跟进一下?

所以说,作为圈里人,各位老板对行业前景要有信心,却不是因为王思聪、李思聪、张思聪来了,而是因为这个行业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。而且,别说印刷业,即使缩小到印刷电商圈,思聪公子的来去怕是也无关大局。比如,王思聪来了,印刷电商圈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也不会迎刃而解,难题依旧是难题。

说到这,有老板可能要问了——

印刷电商的根本性难题是什么?

前一段时间,三好同学发过一篇《为什么说2017年可能成为印刷电商的“分水岭”?》,一位名为@好大只虎 的网友,留下了一段令三好印象深刻的评论,有点长,原文摘录如下:

“印刷电商,呵呵哒,恕我直言,这就是个伪命题!电商的本质是什么?电商的本质是去中间化,电商赶走提篮子的中介,自己想的却是成为电子化的提篮子中介,这样去中间化了吗?第二,电商的核心是流量。要计算电商的利润很简单的公式就是:流量×转化率×客单价×利润率。我就弱弱的问一句,流量从哪里来?

另外印刷的百分之五十是前期服务,包含设计稿件规范化,打样,确认,报价,以及一些针对性的修改和工艺建议,除非印刷的文件全部是无懈可击的标准文件,印刷的产品全部是整齐划一的标品,可是到了标品环节,pk的是整个供应链,技术,物流和服务,那么你应该用怎样的一种姿态去竞争?是直营还是第三方?还是兼而有之?

电商到今天来看,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,之前奉行的一些大的原则,在今天来看依然不会过时,刚需、高频、低价,依然是检验一个行业是否具备电商基因的准则。

这些话有点尖锐,却直指印刷电商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:印刷电商的角色定位及存在价值。搞创业的人愿意讲“痛点”,印刷电商创业者看到的行业痛点,简单说来是这样的:印刷厂找不到客户,客户找不到合适的印刷厂。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呢?正如,@好大只虎 所说的,把自己变成印刷厂和用户之间的中介。

一提到“中介”,有些老板恐怕下意识地会有一点不屑。其实,在很多时候,中介自有其独特的价值。比如,在二手房交易中,房东与买家直接交易的情况就很少,中介基本上是不可或缺的。

在印刷圈,中介也早就存在。印刷之乡廊坊、温州都曾有成千上万的“跑活儿”大军,俗称印刷“掮客”:自己没有工厂,拿到业务后找工厂生产交货。从某种意义上,现在的印刷电商跟“掮客”很类似,只不过想用互联网取代以前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。

问题是,印刷电商把自己定位成印刷厂和客户之间的中介,也把两方的“痛点”变成了自己一家的“痛点”:一方面要找到足够多的有印刷需求的客户,另一方面还要找到合适的印刷厂。而且,很多印刷电商的目标都是做大平台,这样一来对印刷厂、用户的需求都不是小数,而且是分散性、跨区域的。

所以,不管印刷电商把自己的模式说得多炫,是B2B,C2M,还是个性化定制,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都无法回避:如何在供需两端找到足够多的用户、合作印刷厂。至少目前看来,大多数印刷电商在这两端都遇到了挑战。

印刷电商引流的三种套路

目前,大多数经常在圈内高调亮相的印刷电商,奉行的基本上都是轻资产、平台化打法。因为轻资产意味着缺少基本的生产能力,所以需要经常在圈内露露脸,以聚合资源,解决供需两端中一端的问题:产能。

问题是,产能一般是跟着需求走,要真正拢得住印刷厂,首先还是要有靠谱、稳定、成批量的业务来源。也就是@好大只虎 所说的流量问题,因为有流量才可能有业务。

那印刷电商一般是怎样解决流量问题的呢?大体上有三种套路:第一种是线上引流;第二种是线下引流;第三种是与“盘商”合作。目前,三种套路各有难点,都不是那么容易走得通。

先说第一种。线上引流本是电商的应有之义,但对印刷电商来说这条路走得有点儿难。

首先,目前在线上流动的印刷业务总量远没有想象多,而且高度集中在淘宝平台上。在《为什么说2017年可能成为印刷电商的“分水岭”?》里,三好同学曾引用过一个数字:一年在淘宝上流动的印刷业务大概在60亿元左右,然后假设了一下说,淘宝的业务量占全部线上印刷业务的50%。结果有老板说了:三好太乐观,这个比例很有可能是百分之八九十。要是比例真有这么高,就有点吓人了,这意味着很多印刷电商斥巨资打造的自有网站基本是个摆设,因为没有多少有效流量。

其次,淘宝上60亿元的业务量虽然也算可观,竞争压力却很大。三好同学没有统计过,但在淘宝上搞印刷的店铺少说也得上千家吧?假如按1000家算,每家平均一年能拿到的业务大约是600万元,养活一个小厂还可以,做大平台基本没戏。当然了,头部的淘宝店拿到的业务可能多一些,假如有两三个亿,对目标远大的平台化电商来说,也还是不够用。而且,目前能达到这一量级的电商还很罕见。

再说第二种。线上的路难走,很多印刷电商就选择走线下。做线下的好处是可以开辟大客户,体量更容易做大。不过,这种模式的短板也很明显。

对一些真正的重量级客户,如苹果、伊利、京东来说,他们一般都有完善、严格的供应商认证、采购流程,在一些大单的竞争中,印刷电商面对的很可能是裕同、合兴、美盈森这样重量级的竞争者。在与实业派大佬的直接PK中,轻资产的印刷电商有什么过硬的竞争优势么?是产能、成本,还是供应链管理能力?

所以,做线下看似有更大可能,天花板却不一定高到哪儿去。这条路同样不好走。

至于第三种,其实没有太多可说的。“盘商”本来就是连接客户、快印店与印刷厂的中介,印刷电商却把自己变成中介的中介,意义大么?

印刷厂为什么要跟着电商走?

说完了需求端,再来说供给端。对大部分奉行轻资产模式的印刷电商来说,产能从哪里来?主要的办法就是整合业内既有资源。

问题是,虽然圈里人经常说产能过剩,真要整合起来,而且整合得好却不容易。对印刷电商来说,能吸引印刷厂的主要就是业务量。如果电商平台的业务量足够多且稳定,就能得到印刷厂的重视和认可。反正给谁干活都是干,多一个电商渠道有何不可?

有印刷厂愿意跟着走还不行,还要把这些印刷厂真正管得好,管到位。最起码,他们要有基本的生产规范、质量管理、物流交付能力。因为,印刷厂的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变成电商的客户投诉。假如一家电商有1000家印刷厂合作伙伴,每家出一个小问题,也让人很难招架啊。

在供应链管理方面,部分印刷电商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,比如自建或与人共建样板工厂,建立统一的供应链生产、交付标准,甚至承包印刷厂的部分产能。但目前看来,尚无成熟的经验。

一不小心,又搞到了3000多字,三好同学很识趣,啰嗦完最后几句马上退场:印刷电商热了这么多年,三好同学是越看越糊涂,不少电商的商业模式听上去都很高大上,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却很少见人触及。

而且,或许是淘金的不如卖锹的。这几年印刷电商尚在苦苦求索,合版印刷厂的日子却好过不少。因为电商越来越多,地方靠谱的合版厂却不可能快速增加。有了电商这样愿意贴钱抢市场的“大客户”,合版厂至少在业务上可以少发一点愁。

也许,思聪公子能为印刷电商带来一些新气象?三好同学不敢肯定,各位老板看呢?

电话咨询
邮件咨询
在线地图
QQ客服